新加坡的人均 GDP 已经突破了 8 万美元,毫无疑问是亚洲的天花板(仅次于卡塔尔),但一块仅仅半个北京大的国土面积,区区五百多万人口,又没有资源的城市国家是如何发展起如此繁荣的经济的?
答案显然是靠科技。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新加坡建立起了半导体,石化,电子行业的重要产业链,成为东盟经济的发动机。当然,要在科技行业长久地占据领先地位,仅仅靠企业和应用研究显然是不够的,新加坡在基础科学上的研究也投入了巨大资源。为了更好的聚焦于关键领域,新加坡建立了以政府科研机构领头,各大学共同参与的科研体系。这种体系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计划性,与欧美国家强调自发和自由市场驱动的科研系统截然不同,新加坡的科研更多地是对具有明确前景的技术进行深化研究,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目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多年以来新加坡很少会有原创性的技术理念诞生,但每当新的技术趋势形成时,新加坡也能抓住机会,在明确的技术方向上开拓出自己擅长的路径。
这种自上而下的计划式科研体系帮助新加坡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工业中心。龙头企业如壳牌、美光科技和默克均选择这里作为其战略制造枢纽。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全球十大顶尖药品中,五种药品生产于新加坡,新加坡还是全球第五大精炼油生产国。在 2020 年彭博创新指数排名中,荣膺全球第三。
新加坡每五年都会推出一次国家科技发展五年规划。最近的规划是“研究、创新与企业 2025 计划”(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2025,简称 RIE2025),计划每年将 GDP 的 1% 投资于科研创新,总计 250 亿新元(约 1220 亿元人民币),这是 30 年来新加坡最大的科研拨款。这个计划的目标是扩大四个对新加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研究领域,即制造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数码经济。
新加坡拥有超过 2500 所研究学部,超过 8200 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研成果,超过 2500 个正在研发的项目工程。新加坡的政策制定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该国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转变为高收入经济体。
新加坡科技发展局,也被称为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STAR),是新加坡贸工部的下属机构。ASTAR 的主要任务是推动面向任务的研究,以推进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并帮助新加坡企业开发差异化的产品和技术,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同时促进新加坡与国际生态系统的合作互动。
作为新加坡顶级科研单位,科技发展局给予员工丰厚的薪资待遇,由横向对比来看,无疑是该行业最高的水平。除了科技发展局外,新加坡国立大学,健康科学研究所等单位也为科学家提供可观的薪资,以吸引各国优秀人才的加入。
新加坡主要科研单位的薪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