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还在国内一家光电企业上班,得到了一次去丹麦出差的机会。出差目的是拜访当地供应商,那是一家只有二十多人的小公司,然而在细分行业里却是不折不扣的王者。
跟着这家公司上了几天班后,我惊讶地发现这群北欧人实在过得太舒服了。每天早上九点多才上班,下午三点多就开始陆续撤离,到了五点钟,工业区人影了了,而大街上却人声鼎沸,到处都是聚众喝酒的人,城市广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那时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北欧人如此不勤奋,却还能在多个技术领域牢牢占住位置,让我们这群从 996 拼杀出来的中国年轻人难以超越。
直到一年后,两个瑞典人的到来解答了我的这个疑惑。
那也是一家来自北欧的小公司,同样占据了某个细分领域大半的市场份额。两人是来跟我司合作搞生产的,第一天他们在产线上转了转,第二天一早,两人找到部门经理,交给他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画满了机械图纸,全是他们对产线上的工装夹具提出的改进方案。而这些成果,两人足足熬了一个通宵来完成。
原来北欧人并不是不能加班,也不是不勤奋。在有需要,有必要的时候,他们也是会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而且这样的加班完全出于他们的自愿,没有老板督促,更没有考核打卡,只是因为这样做能够加快进度,得到更好的成果。
工作,对他们来说似乎真的超出了谋生手段,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获得成就感,发展社交的一堂人生课程。所以在开会的时候,他们会当着客户的面毫不留情地互相批评,在国外出差时,他们也会比在自家公司更勤奋地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正因为这种主动的工作态度,以及丰厚的福利保障,北欧企业真正做到了对技术人才的尊重。在这里,四十多岁到五十多岁还在基层岗位工作的人比比皆是。绝不会有三十五岁的求职门槛,因为一个工程师丰富的经验就是他最优质的应聘条件。
反观国内企业,一个个互联网公司号称做的是高科技,其实本质上不过是拼人力而已。为什么外卖做的比别人快速便捷,为什么电商能做到隔日送达?无非是驱使无数年轻的身体去拼抢罢了。就连华为过去的打法,把爱立信,诺基亚等一众老牌巨头逼得连连败退的高招,也并非是更强的技术实力,而是靠着 7*24 小时即时响应的服务加上低廉的价格征服了客户。而这样高效率的服务,背后同样是无数年轻的身体支撑起来的所谓优势。
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如何能够做到尊重技术人才,做源头创新呢?有多少所谓的科技公司是靠着国外开源技术生存?又有多少只是善于包装和营销的网红?
国内的商业环境下,我们越来越比拼快速迭代,越来越强调渠道为王,造成的结果就是对专业人才的普遍不重视,“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成了老板们轻蔑下属的最大底气。而在另一边,打工者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尊重,也就无法静下心来做基础研究,为企业做出真正的创新。既然老板要快,当然是四处去抄,去仿造,去照搬最好,至于企业长期的价值,“对不起,我只是一个打工的。”
于是,我们俗称的内卷就开始了,大家都在低层次上竞争,而行业整体却无法进步。
这次 chatgpt 的横空出世实在打了国内多少号称站在人工智能前沿的人的脸。为什么人家能做出这样划时代的产品,而国内企业只有跟在后面模仿的份?归根到底,是把人才当人力的管理制度使然。国人把 human resource 翻译成人力资源实在是一大错误,因为中文语境里资源就像矿石,是一种消耗品,而英文里 resource 的词源 source 明明表示的是源头,是一种可以源源不断产生价值的源泉。只有从这个概念上来理解人才,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
最后,我还想举一个例子。
在光电行业,也有类似 AutoCAD,Protel99 这样的商用 EDA 软件。但我所拜访的那家丹麦供应商却没有采用这类软件做设计,而是公司里的两位资深工程师花了四年时间,从基础数学模型开始,自己一点点开发出来的软件工具。
为什么要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自己开发的软件才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而他们也从没想过拿这套软件去卖钱。
试问哪一家国内企业,愿意做这样的基础研究工作?
我不知道国内这种比拼人力的竞争游戏还会玩多久,但未来 AI 的发展也许是一个终结规则的契机。当大量人力都可以被软件和机器人取代的时候,人的价值也许才会被突显出来,成为企业真正的中流砥柱。